赓续文脉、共话未来,“新时代民族音乐创作发展论坛”在学院举办

来源:作曲与指挥系 中国音乐创作和研究中心 作者:作曲与指挥系 中国音乐创作和研究中心 华体育(中国)-华体育(中国):2023-12-13 人气:

12月10日至12日,由华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新时代民族音乐创作发展论坛”在学院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60余位知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齐聚浙音,通过研讨会、专家讲座以及作品音乐会等系列活动,共商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当下与未来。

10日上午,以“守正与创新、当下与未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思考”为主题的研讨会拉开帷幕。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出席并致辞。她指出,推动民乐艺术繁荣发展需要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融汇贯通于历史长河之中,将文脉庚续、活态遗存并举传导于新时代文化传扬中,让更多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时代气象的文艺思潮、精品佳作引领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将团结带领广大民乐同仁和各界有识之士,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调动民乐艺术传播的资源和力量,着力推动新时代民乐艺术高质量发展。她希望大家围绕“民族音乐创作”这一宏阔主题,开阔思路、广谋良策,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未来前程贡献智慧力量。 

院长王瑞出席并致辞。他指出,音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创作发展要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场域,不仅要立足于民族音乐本身来研讨,更要置于整个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明的视角来审视当下及未来。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音乐艺术愈发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从事音乐与文艺事业的价值所在。他希望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及全体专家一道,勇于担当、共同努力,加强与全国的音乐院校、艺术院团的联动,推动民族音乐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作品创作,努力把中国民族音乐及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共享互鉴,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随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指挥专业委员会会长,学院国乐系主任、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王甫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晓谷等纷纷发言,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建言献策。

本次学术活动的两场音乐会也是异彩纷呈。10日晚,“2023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征集展演”优秀作品音乐会在学院音乐厅上演。演出的8部作品是从52部作品中评选产生。由王甫建指挥的民族乐队学院的青年演奏家们为在场专家及听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 作曲与指挥系副教授范铮创作的《锡伯舞曲》,风格浓郁,欢腾热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青年教师贾悦创作的《敦空·煌鸣》,诉说了她对敦煌灿烂文化的无限景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刘豫徽创作的《年画·画年》乐队声响色彩斑斓,语言新颖,形象鲜活。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王四光创作的《大漠无垠》,如英雄在大漠中卷尘挟风、踏雪而行。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臧婷创作的《长河天歌》,悲壮、磅礴,荡气回肠。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张晏宁的创作的《大地的回响IV》,将京剧唱腔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音乐语言做了融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谢艾彤创作的《万籁向天歌》,通过细腻的描摹自然景观抒发了情感。最后一首是臧婷《春之舞》,旋律中充满美好与希望,打击乐引领的乐队音响震撼,以她自己的理解勾勒着无限未来。年轻的作曲家们,以作品传递着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传递着这个时代新的民族音乐之声。

11日晚,“作曲与指挥系教师民族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由民族室内乐团在音乐厅拉开帷幕。本场音乐会的作品题材、体裁、风格各异,都是近年来作曲与指挥系老师创作的佳作。张泽艺的作品《玉·玲·珑》,在宋代杨万里的诗歌《残雪》中寻找对“美”的抽象化理解,神秘而悠远,精致且典雅。张莹的作品《雪景寒林图》,灵感来源于同名宋画,试图以扬琴细腻多变的音响描绘画中景致。朱慧的作品《寒玉》,灵感来源于方干的唐诗《游雪窦寺》,以登高望远之势描写浙东山水之美。庞莉的作品《蜀觞咏·偶聚》,创作源自家乡宜宾县志中的诗歌,气息悠远自由,音响含蓄内敛。张昕的作品《听风》,特邀著名演奏家唐一雯助演,好似风儿带着人们生活的足迹,带着自然本有的样貌悠然而来,无痕而去。施兰的作品《西出》以陕北民歌赶牲灵为元素,以温暖抒情的语境,刻画西行者内心的憧憬与无畏。李珺的作品《山鸣涧》,以扬琴主奏,小乐队伴奏,在山水之间寄托情思,构筑诗境、画境、乐境。整场音乐会都传递着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体现了作曲家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不断探索,显现了中青年作曲家在创作上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