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师生参加“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

编辑:zhoujiali 来源:音乐学系 作者:董岚清 华体育(中国)-华体育(中国):2017-11-07 人气:

114日至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委员会、浙江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中国音乐理论界的前辈和知名学者,如秦序、杜亚雄、项阳、赵塔里木、王次炤、萧梅、杨燕迪、韩锺恩、洛秦、杨明康、周青青等,老中青三代学者60余位专家参加研讨。我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教研室教师南鸿雁、孟凡玉、林林、薛罗军等,以及部分学生代表旁听了此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7个主题展开研讨,对百年来中国音乐饱受西方音乐侵蚀的状况,思考当今用何种态度和方式,建立起个人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我院教师主要集中在“多民族音乐话语的跨文化比较”专题中进行发言。

图书馆馆长、音乐学教授孟凡玉以《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经验——论仪式音乐研究的‘礼乐范式’、‘音乐范式’》为题,做了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库恩所认为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就是“范式”,从而引出何为“仪式音乐研究的范式”,且礼乐范式的仪式音乐观自西周就已经形成严密体系,至今仍在延续,可见是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核心观念和重要基础之一。其次讲述了仪式音乐研究的“音乐范式”,是指在仪式音乐研究中以音乐形态为中心、研究旨趣主要集中在音乐形态自身的研究模式。最后他认为,从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来看,仪式音乐研究的“礼乐范式”“音乐范式”具有较为浓厚的中国文化印记,特别是“礼乐范式”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是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经验,也是中国视角的仪式音乐研究。

科研处处长、音乐学系教授林林就《主体借鉴与客体乞灵——对民族音乐现状的文化理论思考》展开演讲。他以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为出发点,阐述了各阶层人士在个人角度中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颓势发展带来的影响,表达了加强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与传承迫在眉睫的必然要求。他表示,主体借鉴与客体乞灵两种思维的区别在于如何处理“技”和“器”,而这一问题又体现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他从哲学思维下的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主体与客体问题、音乐文化发展的立身之本这三方面来进行论述,希望大家对待中国传统音乐问题上必须体现“国家在场”,必须有效改变民众的音乐思维导向问题,必须真正贯彻“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扭转民族音乐的现状。

音乐学系教授薛罗军就《音乐文化研究的综合性——以台湾和日本的事例为基点》展开话题。他根据自己的田野以及学习工作的经验做了紧密细致的研究,并表示台湾的庙会文化现象中体现的宗教性、社会性、民俗性、民族性等都倍受学者们注意。一个学者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他呼吁学界朋友连起手来对一种文化现象做综合研究。

音乐学系副主任南鸿雁教授就《传统的重构:21世纪曲艺音乐发展探微》进行了深入论述。她对21世纪以来中国曲艺音乐发展做了系统梳理,并认为曲艺音乐经历了1949年前伴随民俗文化、文学的新发展而显现出曲艺研究的时期和1949年以后“曲艺”作为古今说唱艺术总称确立的时期。她表示,在世纪交替之时,曲艺研究逐渐呈现滞缓状态,学界内部也对此做出了反思。虽然面临的困境很多,但研究事态仍然呈现“井喷式”发展。随着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展和深入,中国曲艺音乐出现了新的分类和概念、传统的口传文化的变化、新的传统等变化。

在本次会议中,与会专家在积极倡导提高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就各自学科及研究展开演讲,并对如何运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审美特点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进行了较全方位的梳理和反思,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学术氛围浓厚。